又是四年过去了,我曾经答应过自己,要完完整整的记录下08年。只是我失约了,我没能在新年钟声敲响前,为我的承诺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我的《2008,16天》,永远停止在未完成的状态中。
四年了,我曾经在程菲跳马比赛失利后写道,我等你四年。我等了四年,尽管北京奥运会后我就很少关注体操项目,但我从未忘记过那六个女孩。只是,怕是在竞技场上再也看不见她的背影了。在看到新闻的那一刻,不亚于我在广播中听到罗京离世的心情。五雷轰定,只有一个多月了,为什么不能来的迟一点,就不能再给她一点时间。看到程菲面对镜头的脸庞,真的不忍对视。她还是那样淡定从容,甚至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跟腱断裂的那一刻,哭得撕心裂肺。我想我能明白,我能想象的出,那份心境,那种画面。想到乃若愚,想到关颖姗,想到她们的遗憾与无能为力。
脑海中只浮现出三个字——不容易。就是因为这份不容易,才让我每次听到《我和你》之类与奥运有关的歌曲时候,总是热泪盈眶。我控制不了内心翻涌的情感和脑海不断闪现的片段。想到那个以山路为跑道的索马里女孩,想到只能每周训练在狭小泳池的巴勒斯坦运动员。很难不让我感慨。他们付出四年,得到的仅仅是奥运会上的几分钟,甚至十几秒。《筑梦2008》里的那句旁白一直让我心酸不已,"女孩子通常三四岁开始练习体操,16岁才可以参加国际比赛,而退役年龄基本在20岁左右,也许一生,只能参加一次奥运会。"她们的十几个年华,在练功房的汗水里度过。幸运的,能在奥运会上留下美丽的身姿。短暂的星光后,黯然退役,独自面对未知的将来。而这背后,又有多少坐在替补席,甚至坐在电视机前的女孩。她们都为此付出了青春年月,却不能在世界面前绽放一回。一瞬而逝的流星,在划出璀璨的弧线后,归于永恒。正因为短暂而美丽,我们都曾对此遗憾。而这些女孩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甚至我们,不认识她们的面容;甚至我们,不记得她们的名字。
我还记得,其实中国奥委会从1991年就开始申办奥运会,但不是08年,而是2000年奥运会。但是1993年9月23日凌晨2时,萨马兰奇口中念出的,不是北京,而是悉尼。在北京奥运会的16天里,我差不多每天都会提醒自己,这每一天的背后,都有申奥团队一年的辛劳与汗水。从1991—2001年,为了申奥,我们等了十年。为了办好奥运会,我们努力了七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萨马兰奇,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萨翁于去世了,但他看到了北京奥运会。还有个人,大家也许不熟悉,他是前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1993年,他已经80多岁了,但他依旧去了现场。他干了一辈子的体育,他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亲眼看着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2001年的那个夜晚,是激动人心的。而1993年那个凌晨,却是沉重而压抑的。当“悉尼”这个声音出现在空气中,所有的钟摆似乎停顿了。镜头里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表情僵硬,满眼泪花,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后来,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了这件事。北京再次申奥成功后,体育总局召开了一个老干部欢庆会,荣老动情地讲了一段话:“各位老同志、老朋友,咱们盼了一辈子的盛会眼看就到了家门口,谁都不许走,都要好好的活着!能为北京奥运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就算什么都做不了,咱们也要到奥运会现场去呐喊助威!”
总有不幸,总有遗憾。就在2006年11月15日,荣老因病去世。就像他说的,奥运就在家门口了。他说了,都要好好活着。可是他自己,却没能撑住,率先离开了。没能看到他心心念念一辈子的奥运会。
这16天,实在短暂。但为了这16天,走的也太艰难。无数的汗水,无数的艰辛,无数遗憾,正是这些,才让奥运会如此美丽。这是这不容易,才让我们愿意为之付出。
今晚央视办了《祝福奥运》的晚会,听着《北京祝福你》,就想起了四年前。这些,本该是我四年前写下的。可直到了四年后,伦敦奥运会的前夜,我才将这些完整的记录下。祝福北京,祝福伦敦,祝福所有为奥运会努力的人们,祝福所有关注奥运会的你们。为你们祈福,无论你在世界的哪里。
2012.7.27 22:20
叶子泠 楼主
发表于:2012-07-280楼
IP属地:安徽
就是觉得特别不容易
大将,酸奶
发表于:2012-07-271楼
IP属地:意大利
今晚11点对吗?十点。。。
鱼丸粗面
奋大官方团队
发表于:2012-07-272楼
IP属地:意大利
今晚11点对吗?
大将,酸奶
发表于:2012-07-273楼
IP属地:意大利
看不到,跟着祈祷吧!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