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2025年3月26日A03版版面图
3月25日下午3时,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内人头攒动,尽管临时增加了不少座位,但仍不断有更多的论坛嘉宾和媒体记者涌入会场。
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正在此举行,这是海南省第五次在论坛年会框架下举办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也是首次在主会场举办该活动。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当天,与会嘉宾围绕“自由贸易港赋能全球经贸合作”“自由贸易港引领全球自由贸易进程”“自由贸易港开放门户与互联互通”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描绘自贸港发展新蓝图,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博鳌智慧”。
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崛起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全球自由贸易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和全球自由贸易的枢纽节点,自由贸易区(港)无疑也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机遇。
“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及其益处不言而喻。”在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看来,贸易虽还远未实现100%的自由,但已经极大地增加了全球的经济蛋糕,使得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和苦难;而亚洲拥有一些全球领先的自由贸易港,如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现在正在崛起的海南自由贸易港。
他表示,在过去7年里,他和同事们亲眼见证了海南如何转型、如何重塑自我,从基础设施服务、热带农业到高科技产业,海南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资本和资源的强大磁石,以及新兴的旅游航运、物流和金融中心。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则认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需要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以及海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配合,发挥好海南现行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以及在亚洲区位上的地缘位置优势,更侧重于服务贸易的开放,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成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支点,有力彰显中国主动开放和高水平开放的决心。
而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看来,中国和东南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东西方之间的互联互通上,吉尔吉斯斯坦也是关键的环节,把欧亚大陆联合起来。“中国有一句古语‘如果大河里有很多水,支流里也会有水’,今天全世界各国都从中国经济中汲取水分,实现发展。”
《海南日报》2025年3月26日A04版版面图
世界自由区组织首席执行官萨米尔:
未来的自贸区(港)是营商环境最好的地方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梦瑶
“未来的自贸区或自贸港,会是什么样?那一定是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地方。”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在博鳌举行,世界自由区组织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在高端对话环节提出自己的观点。
世界自由区组织是一家总部位于迪拜的非营利组织,旨在提供讨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实现经济自由区标准化和高效运行,拥有来自1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名成员,包括自贸园区、出口加工区、港口、物流企业、自由区协会和学术研究机构等。
在日常工作中,萨米尔注意到,不少自贸区或自贸港为投资者提供的激励政策较为类似。“所以,我们需要创新。”萨米尔认为,除此之外,自贸区或自贸港的建设,还需让百姓从中受益,“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实现可持续性。”
萨米尔认为,2025年之后的自贸区或自贸港,应该是环境友好的、数字化的、创新的,要更关注创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重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并兼顾社会责任。
“要想看自贸区或自贸港是否进步,就必须有衡量的标准,所以我们提出了‘繁荣指数’。”萨米尔透露,今年10月,世界自由区组织将在海口举办年会,届时会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这一“繁荣指数”,并发布认证全球首个绿色自贸区,“届时欢迎大家前来,共同参加下一次的精彩讨论。”
西班牙前外长、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阿兰查·冈萨雷斯:
建设自贸区(港)可增强经济体韧性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慧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全球自由贸易区(港)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3月25日,在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上,西班牙前外长、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阿兰查·冈萨雷斯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但是建设自由贸易区(港)可增强经济体的韧性,这个创新必须坚持下去。
阿兰查·冈萨雷斯表示,此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了解到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看到了诸多不同观点碰撞,证明了世界贸易对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要,彰显了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的重要性。
阿兰查·冈萨雷斯说,自由贸易区(港)可以帮助经济体打造韧性。当前,全球各地遭受很多边缘政治的冲击,这种情况下,各国建设的自由贸易区(港)要更有针对性,确保全球贸易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很多国家可能不容易大规模、全面开展对外自由贸易,但是服务贸易还在不断增长,自由贸易区(港)可以在服务贸易上进行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服务贸易。”阿兰查·冈萨雷斯认为,建设自由贸易区(港),可以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目的去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互促发展。
海南自贸港发展要保持政策稳定性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彬
3月25日,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自由贸易港开放门户与互联互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在会上表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最大的底气在于政策实施的稳定性。
梁维特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对于海南自身以及国家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企业家们最关心有关政策的稳定性,海南自贸港发展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这是发展最大的底气。
当前在西方国家,由于政策产生“钟摆效应”,引起了发展的不稳定性。“而中国一直坚持门户开放,坚持融入全球自由化,表明了我们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梁维特表示。
作为澳门特区政府曾经的一员,梁维特认为,每当推出一项新政策时,都要充分考虑企业家的需要,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今天很多行业发展变化很快,产业不停调整,我们的敏感度永远没有像前线打仗的企业家敏感度那么高,所以首先要了解企业家的需要,以及他们对完善现有政策的建议。”
此外,梁维特还认为,产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符合国家所需、市场所盼。“不管香港也好,澳门也好,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也好,都要紧跟国家的步伐,紧跟国家的政策。”
海南力争做好打造开放高地“行动派”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琬茜
40分钟的采访中,“对外开放”“封关运作”“深化合作”等关键词频频被提及,勾勒出海南自贸港极具开放活力的生动形象。3月25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晋平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从如何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角度,为海南自贸港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关乎海南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还具有全局意义。”赵晋平道出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本质特征——开放。
他表示,一方面,海南自贸港正不断扩大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投资及其他经贸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为中国企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世界各国企业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提供了极大便利。
而从地缘、文化等因素看,海南自贸港与一些特定的经济体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合作,对此赵晋平认为,在此背景下,海南的开放首先对亚洲国家产生积极效应。“通过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亚洲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红利。”赵晋平说。
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数据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力争做好打造开放高地“行动派”。如何进一步打造开放型数字经济创新高地?赵晋平表示,海南可以在兼顾开放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创新,分阶段、分步骤地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聚焦琼港澳合作,赵晋平还表示,要持续学习和借鉴港澳经验,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如资金、人才等方面丰富的要素资源,深化三地在政策制度方面的合作。
济州道期待和海南开启合作新篇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曹马志
3月25日,来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国际关系大使林起模并不觉得陌生,反而觉得很亲切。他曾长期在中国学习、工作,俨然是“中国通”。而济州道和海南省早已是结对多年的友好省道关系,彼此频繁互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海南是济州道的老朋友。”年会期间,林起模参加了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在高端对话环节中,他分享了两地的深厚渊源:济州道与海南省1995年正式建立友好省道关系,官方和民间交往齐头并进,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加深、潜力巨大。
在他看来,和海南类似,济州道也是一片“试验田”。作为特别自治道,济州有独特的灵活性系统,可以大胆尝试,出台创新政策,打开发展新天地。“海南正在建设自贸港,通过简化实现了海关通关的数字化,还采用高效的数字支付系统等等,所有这些创新帮助海南吸引了投资,促进了旅游和贸易的发展。”他认为,海南有着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令外界瞩目。
对于创新的作用,林起模认为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他表示,从要素的自由流动来说,尽管当前世界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如供应链的扰动等,但创新仍必须继续下去,来支持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更多合作的机会,推动经济发展。
“到今年,济州道和海南的‘姐妹省关系’已经有30年了。”林起模表示,三十而立,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展望未来,接下来将和海南探索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如人文交流、邮轮旅游、智慧化服务等领域,形成具体的合作项目。他特别倡议,双方可以加强跨境数字签证,让学生、企业家、学者等群体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交流,“这样可以打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其他的机会,可以造福我们双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院创院院长白士泮:
海南可打造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中心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3月25日,在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院创院院长白士泮围绕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创新发展路径发表观点。他指出,全球金融业正经历数字化浪潮,海南应把握金融互联网发展机遇,依托制度创新优势实现换道超车,打造金融新蓝海。
白士泮剖析当前国际金融变革趋势时强调,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正在重构金融基础设施。新加坡等国家已开始布局多国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金融互联网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跨国金融交易的高效、低成本与安全运行。这为海南自贸港提供了重要启示——海南虽存在金融规模偏小、市场结构不均衡等现状,但可通过前沿技术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海南的三大制度优势极具战略价值。”白士泮特别指出,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自由流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三个自由”政策,为构建新型数字金融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完整产业链支撑,海南有条件打造中国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中心。他建议海南探索构建数字资产发行与流通枢纽,一方面将国内实体经济资产在海南进行通证化改造,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互联网实现全球流通。这种创新模式既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能为国内实体企业开辟数字资产融资新渠道,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金融市场。
来源:海外网
快速回复